001.jpg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政局专版:打赢创城攻坚战 吹响决胜冲锋号

发表时间:2020-09-29    来源:北海日报

让贫困户分享北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红利 市民政局定点扶贫用心用力用情重实效

▲市民政局局长董林军入户走访贫困户。

一户一法结对帮扶、投入资金指导建立农民合作社、筹措资金提升村貌、动员社会力量“以购代捐”……市民政局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该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扶贫工作,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定点帮扶的合浦县党江镇企坎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理清帮扶思路,结合实际制定帮扶方案。落实责任,把减贫目标和脱贫时间细化,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同时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帮扶责任人到贫困户家中“认亲”,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主要致贫原因,与贫困户共同研究制订帮扶措施,并帮助落实到位。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该局投入26.4万元指导企坎村成立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开门盛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养鸡、养麻鸭、养鱼等项目,全村所有68户贫困户全部入股。该合作社主要养殖叉尾鱼和大麻鸭,今年4月份叉尾鱼投苗1.2万尾入塘养殖,养殖周期一年,并同时投养大麻鸭2000余羽。去年以来,该局共赞助3300羽大麻鸭苗、6000元饲料款助力该村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及贫困户收入。截至8月底,企坎村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已到账15.28万元,预计今年收入20.88万元。

2019年以来,该局积极筹措9.6万元开展了企坎村村容村貌提升工作:帮助帮扶村申请扶贫资金开展道路硬底化,申请市交通局建设资金39万元建设村委桥梁;落实20万元开展旧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改建;安排了3万元完善企坎村党务、村务公开。

为了让贫困户获得更大的帮助,该局充分发展后盾单位社会职能作用,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发动客家商会、建筑建材行业协会、北部湾精神心理救助中心等多家社会团体组织进村慰问,慰问金及物资折现6万多元。携手市建筑联合会、中国银行北海分行等民间组织和企业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认购企坎村合作社养殖的大麻鸭,做到一方有需求,一方好受益,助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互利共赢,齐心协力助脱贫。

 

为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撑起爱的保护伞

▲社工与孩子们在游戏中互动。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以改善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残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多举措关心关爱特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北海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社工走访困境儿童。

据悉,市民政局投入150万元购买了6个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社工服务项目。项目在社区、学校设立社工站,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帮助流浪乞讨、监护缺失、失学辍学、遭受侵害等困境儿童,提供监护指导、政策咨询、资源链接、行为矫正、心理疏导、能力建设、权益维护等服务。截至目前,项目共计开展社区活动32场,开展社工小组工作20节,为878名困境儿童建立档案,其中持续跟踪困境儿童66名,总服务近4000人次。

设立12355未成年人保护专线,实现线上线下关爱保护服务的有效衔接配合。专线24小时连通,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人员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和心理援助,自6月1日启动以来,共接听电话咨询11人次,北海e眼咨询9人次,线下个案面谈10人次,开展3场活动服务115人次。

 

文明祭扫 同心抗疫

▲4月4日上午,殡葬工作者在广西清明代祭扫活动仪式中上香、鞠躬。

今年受疫情影响,市民政局实行文明殡葬、暂停祭扫服务。但慎终思远、清明祭祀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为满足市民祭祀需求,市民政局推出“云祭祀”“代祭扫”等服务,开启疫情期间的文明祭祀新风尚。

1月29日起,市殡葬所不举行遗体公开告别仪式,取消法事等服务项目,移风易俗,丧事从简,避免人群聚集。在殡仪大门及周边强化引导管理,增配人员加强祭扫服务劝导和殡葬业务办理指导,积极营造有利于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月20日,市民政局决定暂停殡仪馆和墓园祭扫,悬挂暂停祭扫宣传横幅20余条,发放文明祭祀宣传单200余份,倡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清明节期间,值守小组共拦截前往墓园和殡仪馆祭扫车辆69辆,劝返190余人,发放宣传手册80余份。

3月底,北海市殡仪馆启动“互联网+殡葬服务”云平台祭祀模式,通过自治区民政厅设立的“全球生命纪念馆”公众号实行居家追思、网络祭祀。4月4日(清明节),市民政局组织市殡葬所、市仙人墓园、市百姓墓园、合浦县中华墓园统一开展“清明代祭扫公益活动”,工作人员在线下以献花蓝、摆祭品、默哀致礼、行三拜礼、献花、放生等方式告慰先人,代祭哀思。活动在广西新闻网等平台进行视频直播,群众可线上同步祭扫,据统计,1000余网友参与了线上祭扫活动。

此外,市民政局下属单位——北海市社会福利院与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项目合作,打造了春晖婴幼儿项目、春晖学前项目、春晖体育项目和春晖康教项目等4个项目,特招12名特教老师及4名项目顾问,为北海市社会福利院院内65名儿童开展康复治疗及特教活动。同时,该福利院确定成为我市第一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不仅为院内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工作增添保障,还承接市内其他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工作。

市民政局还联合公安、司法、卫生、教育等部门,在市救助站设立反家暴庇护中心、探视中心,为家暴受害妇女儿童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有效维护我市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规范地名管理 传承文化符号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也是一个城市和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市民政局不断规范地名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规范地名核准登记。有序推进房地产、住宅小区命名登记工作,将房地产和商业住宅小区等命名登记工作时间缩短到1天办结,自2018年以来已完成房地产、住宅区命名登记120个,获得广大市民的肯定和赞扬。

有序开展道路命名。今年,市民政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北海市城市道路路名规划》,规划包括中心城区、铁山港区规划红线15米以上806条市政道路路名。其中,城市主次干路命名以海洋、南珠文化为主题,如向海大道、廉州湾大道、海洋大道、红树林路等,展示我市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城市支路的命名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如独树根路、南江路、沈四村路等。该规划如今进入修编阶段,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市政府审批。

升级改造路牌形象。2018年至今,每年争取到道路标志牌20余万元,确保了城区道路街巷标志牌设置管理正常运转。今年,指导各县区民政局按照属地原则,对市城区道路街巷标志牌开展地毯式排查、摸底、定点与登记。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更新城区道路街巷标志牌。2018年以来,更新整治残旧,歪倒路牌465个。

申报背街小巷命名。目前,我市正在开展全市1887条背街小巷命名申报工作。对于新建拟命名、尚未定名的道路,组织工作人员收集群众意见,对符合命名条件的街巷,按“约定俗成”、地标性建筑名称以及当地群众习惯等方式予以命名,做好街巷的历史文化传承。高久巷、大囊里、沙坡街、白毛女巷、咸水街……全面厘清、命名城区街巷433条,挖掘保留了一批老地名街巷937条。

 

落实社会福利政策,让残疾人有更多获得感 我市持续深入抓好残疾人帮扶工作

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市民政局认真落实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通过政策保障、照护服务、康复服务一系列帮扶措施,扎实有效促进了残疾人脱贫。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是很多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加快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2020年1月1日起,我市再次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下称“残疾人双补”)发放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

“这是我市残疾人双补第二次提标,同时,我市也是广西首个全面提高残疾人双补的地市。此次除了大幅提标,还简化认定程序,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家庭。” 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相关人员介绍,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残疾人双补发放工作,简化认定程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残疾人双补的申请认定工作,申请低保救助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直接认定,无需单独申请,确保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保障范围,不漏一人。

据悉,残疾人双补是为切实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顾困难,保障残疾人生存发展权益的具体措施。今年我市加大帮扶力度第二次提标,有近3.4万残疾人受益。截至今年8月,已有34867名残疾人申领补贴3179.825万元,其中,困难残疾人获益生活补贴1239.648万元,重度残疾人获益护理补贴1940.177万元。

为进一步解决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照护难题,我市还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启动脱贫攻坚兜底集中托养工作。在2019年至2020年,全市新建4个、改建1个兜底集中托养机构,总床位700张,用于解决(托养)特困供养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兜底供养保障问题。该项工作在合浦县率先探索试点,合浦县社会福利院建成150个床位,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纳入兜底托养范围,解放贫困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助力脱贫。

此外,我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康复同步推进。作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之一,我市高度重视完善精神卫生康复体系建设。从2017年起,我市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精神卫生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在市辖县区设立了19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点,开展社区倡导、家属支持、定期走访、个案跟进、心理咨询、工疗康复、就业指导等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康复活动。同时,开展社区宣讲活动,减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据统计,2019年已为310人(户)精神障碍患者建立服务档案,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人约2000人次。截至今年9月,已开展社区活动5场,总服务人数178人,小组工作4场,服务人数99人,入户探访45人,个案跟进2个6节服务人数6人,总服务人数368人。

 

构建政策体系 夯实基础设施 我市加快推进 养老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北海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以构建政策体系、夯实服务基础设施等为重要抓手,突出保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格局,助推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体系,我市结合实际,出台了《北海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北海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方案》《关于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北海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四份配套文件》等文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高位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政策支撑。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层养老服务,加速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通过给予项目业主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措施,强力推动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工作;深挖存量资源,整合推动低效利用、闲置的房屋、场地等各种资源用于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多措并举,分区分级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今年以来,我市已落实市级配套资金7755万元,在合浦县、银海区和铁山港区新建4个农村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此外,兴海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福利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示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正在有序推进中。天赐良缘、嘉盛名都等10个新建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完成配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431家(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总床位10552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5.33张。打造示范性养老项目5个,其中列入自治区层面3个,群众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

此外,我市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为牵引、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参与运营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通过“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的实施,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延伸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中嵌入社区养老服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拓展日间照料、全托服务、居家上门等服务,照料生活不能自理和家中无人照顾的老年人,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服务,为周边社区身体健康的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和康复理疗服务,形成了全托+日托+居家上门全方位的综合型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不设围墙”的养老院。

今年以来,依托搭建的北海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海城区和银海区先试先行,截至7月,共有1846名满足条件的老年人受益,享受每月4次的免费医疗、生活护理、卫生清洁、心理慰藉等居家上门服务。

责任编辑: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