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jpg

莫让你的不文明影响孩子的一生

发表时间:2016-05-26    来源:北海晚报

 

  前不久,某市一所学校为学生举行开礼节,家长们出席见证这个场面。但是,活动结束之后,场面让老师们大吃一惊:地上或课桌抽屉里堆放了大量的塑料袋、饮料瓶以及其他垃圾。“活动就是想启蒙学生们要学礼、知礼、守礼,可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该校一位参与组织的老师感叹道,话语中透露出失望。

 

  言传身教要注意自律

 

  举办开礼节前,该校为了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曾多次向家长和孩子们强调不要带零食。结果还是有家长带着早餐、豆浆来到场地,吃完喝完还把垃圾留在原地。而在前一天晚上,另一个活动中,观众席中不少家长站起来,有的还让自己的孩子站在凳子上,挡住了后面学生和家长的视线,即使每班安排了志愿者进行劝阻,也不起作用。

 

  “如果大家都安静下来,后排的观众观看不会受到影响,现场也不会那么混乱。如果没有自律精神,即使晚会舞台效果再好,也是枉然。”该老师在家长QQ群里反思道,“我们期待每个人能像爱护自己的家庭设施那样,爱护学校的校园环境,为此还在暑期家长学校进行了学前教育。结果一场大型活动就暴露出所有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很失望。不够自律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不好的榜样,这样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

 

  一位小学校长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完成的,如果家长意识和素质提不上来,光靠学校教育,无法改变孩子内在的气质与修养。人人都希望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举止优雅的人,但如果家长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

 

  某省教育厅基教处专家指出,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的教室里进行的。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亲近也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常态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不文明现象,不讲文明的家长就给孩子示范了一个坏榜样,长此以往,学校教育很难扭转。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说过:“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勿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成长

 

  很多教育家都认同,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但在实际中,也会出现很多“矫枉过正”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爱得太多、太滥。

 

  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爱走入一种误区:物质上尽量满足,学习上严加看守,精神上不闻不问。这样做,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家长真爱孩子,就要努力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肯花时间陪孩子玩游戏、聊天、阅读;不要过早地让孩子背负学习的负担,保护孩子美好的天性和好奇心;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自立能力。真爱孩子,就要教会他如何去争取幸福,而不是给他一个现成的未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家长期望让孩子学一些才艺,一方面能提升综合素质,增加孩子的生活品质和乐趣;一方面增加技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家长们需要在做这些决定前,想清楚这种期望是否完全由自己灌输给孩子的?孩子是否接受?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从孩子出生到入园、再到上学,一路走来,很多家长常用“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来为孩子安排成长。这种爱其实是一种毒害,会慢慢磨灭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能力。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往往比较软弱、退让甚至懒惰。只有家长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不仅仅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才能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不可为了孩子而“忘我”

 

  如果期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父母自己必须先过独立的生活。这是很多父母常常忘记的一点。翡翠学校吴校长认为,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失去了自我。要试着在带孩子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哪怕保留一点也比全部放弃好。“更何况孩子比父母想象中的适应性更强。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吴校长说。

 

  每到周末,市民聂先生都会带着女儿去万象城滑冰场学溜冰,跟其他场外陪护的家长不同的是,他是跟孩子一起进场溜冰。“孩子一学就是一两个小时,与其眼巴巴地在外面等着,不如我也进去玩会!”聂先生说,自己原来不会溜冰,正好也借这个机会学一下,“陪孩子的同时,也不浪费自己的时间,提升下自己的生活乐趣。女儿也特别喜欢跟我切磋溜冰技艺呢!”

 

  很多家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家里的伙食安排、作息时间、节假日安排等等完全是迁就孩子。有家长说,自打有了孩子,自己就再也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没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没有过一次旅行。这口气里既有深深的无奈也有为子女牺牲的自豪。殊不知,这样的牺牲,对孩子成长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黄菡认为,父母和子女都应有各自的生活,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东西。如果父母一切为了孩子,失去自我价值,那么孩子也会轻视父母,认为父母之爱很廉价。

 

  早就有教育专家指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父母现在所过的生活会给孩子将来的生活方式产生极大影响,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只有自己热爱生活,孩子将来才能生活得尽可能轻松快乐。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家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早日成人。笔者搜集整理了部分家教经验,供大家参考。

 

  ●尊重孩子: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父母一定要予以重视,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好、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

 

  ●不过度保护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培养孩子爱劳动:劳动能够提高孩子的技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不畏艰苦的品质。劳动能够让孩子感到充实、幸福,还能有效调节大脑。家长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可以先让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劳动,尽量游戏化,以提升他们的兴趣。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教孩子生活常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择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家长还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还要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决策是独立决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应该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判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作者:赵燕)

责任编辑:罗 钊毅返回顶部